本文系作者踊跃向前冲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周*保所强调的人民性,不是那种理想化、道德化、神化的“蒸馏水”式的抽象概念,而是社会、历史、*治、文化等各种因素造成了人民在沉重的艰辛生活和没有勋业的平凡岁月里,以其种种缺憾推移着历史运动演变、发展的,但又有着无限生机,蕴藏着最丰富、最坚韧的伟大精神力量的多重性交织的组合概念。正如同他在评《在伊犁》文中所指出的那种属于绿色河谷的既不辉煌也不伟大的充满了杂色的、带着腥味和杂质的人生形态。这是对人民性的内在精神、对社会历史本质的真知和深化理解。
周*保长期以来,由于“极左”文艺思想的干扰破坏,堵塞了文学在反映人民生活时真实感情传达的道路,作家在表现人民内部矛盾时那种战战兢兢、瞻前顾后,极大地影响了文学艺术的感召力,无法满足社会审美心理期待着不粉饰、不回避社会矛盾的艺术需求。对*小说创作的落后局面,周*保尖锐地指出:这种窘迫状况并不在于小说作者缺乏生活见地和艺术才华,而在于作家们和底层生活缺乏息息相通的隔膜造成的。他在《胡杨泪的现实性》一文中,高度赞扬了《胡杨泪》的作者孟晓云同志敢于通过钱宗仁二十多年的坎坷遭遇,写出人生的悲辛和壮美来的文学家的勇气和职责。
孟晓云躲开和讳言这种艰辛,没有深刻真实地反映出这独特地域环境中的人生形态创作必然是枯竭的,贫乏的。“要写出开发者文学的好作品,除了文学素养的不断提高之外,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深入生活、洞察生活、探究生活、发现生活与开掘生活—要真正地沉到生活中去,不是观光,不是游览,不是走马观花,不是浮光掠影地装潢门面,而是要把自己的触角伸向底层的每一个角落,伸向人心的世界。”(《*文学》年第11期)由此可见,用开放的眼光审视文学,导致了周*保在具体作品的评析中,对其有机整体意识获得全景性的俯视,他的评论自然而然就具有了理论深度和社会透视力。
《*文学》年第11期文学观念的创新,不但造成了周*保*治上思想上的敏锐,也造就了他在艺术感觉上的洞察力。他善于从古今中外文论和现代文艺思潮中吸取精华,又注意捕捉和研究当代小说、歌发展的新信息、新动向。这样才可能准确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成为作家的知音。不少小说作者和诗人都赞许周*保评论作家作品准确中肯,关键就在于他懂行,知心,才无隔靴搔痒之感。这个特点使周*保常常对于还处于萌芽状况的艺术探索能迅速做出反应,给予热情支持和理论化的阐述。
当代作家青年小说家张承志早期具有突破意义的小说《老桥》一发表,周*保敏锐地感觉到张承志小说在对时代、历史思考的深化和象征艺术上的新端倪,接连写出了《一座层叠着回忆与思考的“老桥”》《象征、寓意的层叠:张承志小说中的诗》等评论文章,后来又写了《为严峻的生活奏起深沉而有力的乐章》(《十月》年第5期),成为最早对张承志小说艺术进行评析的理论文章。对于“新边塞诗”和*诗群的形成,周*保更是推波助澜,呐喊助威。
张承志年发表在《文学报》上的《大漠风度、天山气派》最早向全国评介了以青年诗人杨牧、*、章德益等创作的强健、豪放风格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对于他们各自的艺术特色,周*保又发表了《*诗艺管窥:超越具象》《严峻的塞外土地上的*人旋律》《他从土地来:评杨牧的诗集复活的海》》《与自然:章德益的想象艺术》等专题文章,分别剖析、比较了*诗歌的象征艺术,杨牧*治抒情诗特征,章德益诗中的想象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等诗歌理论问题更值得称道的是:周*保能从鲜明的原则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出发,不为一时的风向的变化所动。
杨牧青年小说家文乐然的中篇小说《荒漠与人》发表后,引起了*文学界的强烈反响和争鸣,但由于当时的*治原因,曾一度给作者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周*保连续写出了《荒漠与人:开发者小说的探试》《文乐然和他的小说创作》《粗犷的男性的北方等文,指出了这篇小说十分明显的创新和缺憾,追求粗犷风格但流于部分描写的粗俗的艺术动机,以及这篇小说对我们大力提倡“开发者学”的重要启迪意义。这种不怕担风险,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为刚刚兴起的“开发者文学”诱掖劝奖的责任感,正是一个评论家的职业道德。
参考资料:
·《胡杨泪的现实性》
·《在伊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