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今年45岁,2年前体检时查出右下肺背段有个直径2毫米的小结节,因为直径很小,所以没有重视。
前一阵,他复查胸部CT,发现结节直径已经增大到1.3厘米,经多方了解后,预约了常州一院胸外科副主任汪潜云的专家号,了解达芬奇机器人治疗方案。
△病变部位
3月3日,汪潜云团队利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操作系统顺利完成右下肺背段切除术。术后不到8小时,李先生就可以下床活动,术后12小时即拔除胸部引流管,术后第二天就出院了。
达芬奇机器人开展手术从入院到出院不到48小时手术室里“为民办实事”
“我家亲戚去年就找汪主任做的机器人肺结节手术,效果很好,过了年后,单位事情很多,所以我想更快恢复,不耽误工作。”李先生说。汪潜云经过仔细评估,考虑患者病灶较小且身体情况良好,决定开展机器人肺肿瘤切除日间手术,尽可能减少住院时间。在麻醉科、手术室的默契配合下,不到半小时手术就顺利完成了。术中几乎没有出血,李先生晚上就能下床走动了。“最近一个月,我们已经为10余位患者实施了机器人日间手术。病人总体反馈非常好,就医更加高效,还节省了住院费用,这也是胸外科今年‘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举措。”汪潜云说。新技术新理念省钱省时间
日间手术背后是一整套理念的更新、流程的优化。“借助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良好的3D视野和灵活的机械臂,医生精细完成操作,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由于机器人手术创伤更小,对胸壁没有压迫,所以患者术后疼痛感更轻,恢复也更快。”汪潜云说,“我们以精湛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手术经验为支撑,打造机器人肺肿瘤切除结合日间手术新模式,产生了1+1>2的效果,为患者带来福音。”所谓日间手术,是指患者在24-48小时内完成入院、手术和出院的诊疗模式,将机器人肺部手术与日间手术的优势结合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这也是加速康复外科一直贯彻的理念。达芬奇机器人日间手术对各诊疗环节要求较高,只有成熟的大型医学中心才能开展,各环节都需要医生严格把控,全程都需要细致严谨。像李先生这种情况,要是开展常规手术,一般需提前几天住院,住院后先完成术前检查,而在日间手术模式下,初诊、检查评估、健康宣教等在入院前就完成了,实现住院时间的大幅压缩。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对诊疗环节流程的优化,术前、术中、术后时间都缩短到最少,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不超过48小时,缩短住院时间和费用的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就医服务。创新的背后,是包括胸外科、麻醉科、手术室等科室在内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团队不懈的努力。自年常州一院引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后,胸外科团队积极探索,勠力创新,先后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纵隔肿瘤切除术、肺癌根治术、食管癌根治术、肋骨肿瘤切除术等,还开展了全脏器反位合并肺肿瘤切除等罕见高难度手术,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汪潜云团队还创新改良手术方式,将主流的四个切口改为三个切口,探索出更适宜、更微创的器械使用方法,进一步减小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手术时间。团队取得的学术成果通过继教班等形式进行推广,撰写的论文也在SCI杂志《JournalofThoracicDisease》上发表。
护理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韩小云机器人日间手术的开展,对手术室护理和病房护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手术器械的周转、加速康复护理的理念与措施必须贯穿整个围手术期护理,为团队手术和患者康复做好有力保障。
麻醉科主任助理陈晨
要顺利完成日间胸科手术,麻醉医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麻醉医生需在充分了解患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胸科手术的特点综合运用快速康复的麻醉理念和方法,促进患者的各项生理功能的尽快恢复,既做到安全舒适医疗,又能实现患者尽早出院的目标。
“其实按照以往模式开展手术,对医生而言风险和压力更小,但如果不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技术和理念就难以得到新的发展,我们今后还会不断尝试,逐步扩大机器人日间手术的适用范围,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汪潜云对科室达芬奇机器人日间手术的明天充满期待。专家简介
汪潜云
胸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青委会副主委,江苏省微创技术质量控制中心委员,江苏省肿瘤专业质控中心食管癌质控专委会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免疫学会转化医学委员会委员,常州市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委员,常州市科技专家库成员,《JournalofThoracicDisease》杂志编委,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擅长胸外科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尤其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手术数量居全国前列。
门诊时间:周五上午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文字
杨晨
专业审核
汪潜云
编辑、整理
冯凯、王颖
责任编辑
刘华联
邮箱
czyyx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