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谁进行价值传递?
如何进行传递?
如何让这种方式可规模化,且更加的高效?
为了回答这几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归到诸如心理学、经济学、数学、市场营销、商业管理等基础学科当中,不断从中获取给养并加以应用。我相信,一个高段位的运营,不仅是实战高手,也一定是理论高手,能够从最基础的理论出发,围绕运营的实践与案例,发展出自己的一套体系,而不仅仅是从网络看过几篇运营案例的帖子。在这方面,前百度产品副总裁俞*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他的新书《产品方法论》中,俞*结合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把产品价值总结成一个公式: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检)-迁移成本。这个公式,对于运营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我们容易想到如何宣传一个产品的新卖点,新价值,却忽视了用户的迁移成本。如果从经济学、心理学的角度,迁移成本可以包括学习成本(“上瘾模型”)、交易成本(“沉没成本”)以及机会成本(“损失厌恶”)等。??举个例子,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处,摩拜、以及OFO都鼓励用户交押金的方式来进行租车,这种运营方式不仅保证前期公司有比较充足的现金流,而且也增加了用户的交易成本,防止用户流向竞争对手。后来,当免押金成为一种趋势的时候,各个共享单车企业又纷纷推出骑行周卡/月卡,通过“付费会员”的形式,增加用户的迁移成本。反过来,更为值得运营人思考的是,在推出产品的时候如何减少用户的迁移成本?移动支付其实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学习案例。早期的移动支付还是围绕手机硬件的方式来解决,比如借助手机的近场通信(NFC)功能和POS终端的交互来实现。然而,这种方式有很多壁垒,且增加了用户的学习成本及商户的交易改造成本。NFC对于手机而言,并非一个默认选项,即使支持该功能的手机,用户也要手动打开才可以使用过。同时,对于POS终端,从以前的刷卡到非接触,要经过终端的改造甚至更新换代,这无疑增加了不少的成本。自然,这种模式不管是卡组织,还是运营商,即使推行了很多年,也无疾而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