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岩
博物馆拥有的文物资源属于社会的公共产品,博物馆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基于文物的陈列展览,以及利用自身资源实现公众教育。年,中宣部、财*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确立了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原则,但在免费开放的最初,由于观众流量激增,博物馆在管理、服务等各方面暂时无法适应,不仅面临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还出现了文物、设施遭到破坏的情况,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和公众教育面临着考验。
经过几年的探索、调整,各级博物馆基本上确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保护机制,同时,从公众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开展多种形式的陈列,更好地协调了参观学习与文物展示的关系。在陈列展示中要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应把握及采取以下原则和措施:
第一,将公众的需求放在应有的位置。从公众角度出发进行陈列展览设计,将公众的需求作为展陈的落脚点,是现代博物馆必须把握的原则之一。一方面,从展览内容上着力考量的问题,包括基本陈列内容的精彩性、趣味性、长久性,专题陈列内容的推陈出新,临时展览的丰富多彩等,除基于本馆文物资源的展览,经常性与国内外博物馆举行联合展览、交流展览,也符合当下社会公众希望多了解各方面知识的心理需求。这里易出现的问题是,过于追求陈列的趣味性,忽略了博物馆作为教育阵地所应具有的严肃性;联合或交流展览的频率低不能满足公众需求,或者是陈列中亮点重点内容不突出,没有达到传播文化和教育的目的等。另一方面,大多现代博物馆都采用各种展陈方式和展陈手段,为烘托陈列的主题和展品而服务,这其中,展线是否合理与顺畅,观众是否能够清晰辨别展线道路;展陈中的每个环节中,是否体现出社会、公众的行为习惯和喜好;展陈中的重点文物的展示能否注意其与周围环境、路线、照明的设计合理结合,为观众提供良好的参观环境等,是展陈形式设计中考虑公众的需求应把握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应把握好尺度,例如,某段展线宽畅,容纳观众数量空间充足,但某一点位展品的展示空间狭窄,影响了大量观众参观时对此点位展品的观赏;或是注意观众的习惯喜好,却脱离了展品本身的内涵,没有达到寓物育人的目的等等。
第二,要为公众主动学习创造良好亲切的氛围。随着科技日益进步,多种先进展示手段逐渐得到广泛综合应用,在陈列中有观众参与动手的环节(如最普遍和常用的电子翻书),在展线之外建立专门的观众互动区,营造更多观众参与和动手的机会。观众在启发式的教育中,有所悟,有所想,有所言,轻松快乐的达到学习目的,从而建立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良性双向互动关系,这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但科技手段的运用增多,一些传统的展示手段的质量却在降低,如展品说明牌的内容,说明牌的内容与解说词紧密相连,每一句说明与解说词都体现着对观众的尊重和理解,但一些说明内容符合史实却表达晦涩、非浅显易懂而是流于庸俗、不是简洁明了是过于简陋等等。这样问题的出现,显然不利于为公众建立便捷的学习途径。无论传统的手法还是现代的手段,都应该为公众提供良好亲切的氛围,从而培养公众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接收,即由“参观”博物馆走向“阅读”博物馆。
文物是博物馆的核心,也是陈列的依据、教育的前提。现代博物馆早已从单纯的文物收藏、研究机构转变为公共文化产品及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机构、公共教育机构和公共文化休闲机构,这也体现了博物馆从“物的关怀”到“人的关怀”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抛弃“物”,而是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文物知识传播的功能,实现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文物本身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人们了解、认识某一历史阶段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因历史久远,脱离所处的社会环境,除其中一部分文物具有较强审美价值外,大部分文物人们难以了解它们的用途、感悟它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有些带有文字信息的文物(如刻有铭文的青铜器),普通观众又无法理解。考虑到文物的价值和特征,在陈列中就要恰当地展示文物的历史文化背景,合理地把握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具体如下:
首先,应准确、正确、全面的展现文物信息,切实做好“让文物说话”。文物表达传递的信息是陈列设计的本源,是提纲挈领的线索,是博物馆陈列工作的前提和目的,决定着所要考虑的各个要素,包括主题的确定、展区的划分、展线的布置、尺度的把握、色彩的搭配、照明的运用等等。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用更好的展陈方式,让观众学习、阅读、了解文物所携带的信息,是实现教育功能的前提。
其次,在安全基础上,为文物提供一个直观舒适的环境。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文物展示手段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提供了可能,保证文物展示的安全,包括文物本身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及文物周围安全防护等问题,仍然是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文物展示的方式简洁直观,陈列文物手段舒适合理,才更有利于文物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再次,文物单独展示与组合展示相结合。部分时代和地方特征鲜明的文物,审美价值较高,此类文物历史文化内涵突出,适合独立展示,突出重点;多数文物,组合起来所表达的含义往往比单个文物要丰富生动得多,如相同用途不同器形的陶器组合、相同质地不同用途的青铜器组合、相同类别不同风格的书画组合,都更能显示出单个文物所不可能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因此,恰当的文物组合能够提高文物的表达能力。
最后,由于文物存在背景的缺失,让文物说话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复原文物的存在环境,这也成为现代博物馆比较普遍的展陈手法。一些遗址类型的博物馆多属于全复原类型,即保持“原物、原地、原样”,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一些博物馆则采取半复原方式,即在展厅局部严格以原始环境为依据进行复原,除其中展出的文物,环境中大多数是人工制作的替代品,复原文物存在的环境,对于观众了解、认识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为直接有效。
文物与人是紧密相连的,将二者分割对立的观点,或是只强调其一,笔者不能认同。免费开放后,全社会对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公众教育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一些博物馆的公众服务不给力,或过多强调人的因素,忽略了对物的保护。文物为陈列、教育之本源,服务于人是陈列、教育之目的,恰当地把握陈列中以人为本、让文物说话的原则及措施,让博物馆拥有的公共产品充分发挥社会功能,免费开放的午餐才能成为文化盛宴。
(年3月4日至4月7日“寻觅,那一抹蓝——烟台市博物馆藏金属胎珐琅器精品展”部分影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