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IN东方会回顾系列第四期是来自医院耿介文博士的分享专题《人工智能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进展》。在此次的分享专题中,耿介文博士详细讲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路径、人工智能技术在动脉瘤领域的应用以及其他智能化技术在动脉瘤领域的应用。以下是耿介文博士演讲的视频和整理文稿。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简介
首先,耿介文博士介绍到人工智能技术是一门广泛交叉的融合学科,首次提出这个概念是在年,由英国数学家图灵提出。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深度算法的发展,迎来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三次热潮。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也应用于很多领域,在医疗领域,目前最广泛的是肺部和骨骼的自动识别和自动检出。
人工智能技术动脉瘤应用进展
而人工智能在动脉瘤领域的应用又是怎样的呢,耿介文博士总结为以下三点:检出能力、预测能力、诊疗规划能力。并分别对这三方面的应用做了详细的讲解。
耿介文博士指出,CTA、MRA、DSA均可实现人工智能动脉瘤检出(MRA研究较多),且敏感度普遍在90%以上,特异度相对较低,假阳性率较高。多数文献指出,动脉瘤检出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应越高越好,只有趋近%的检出率和极低的假阳性率,才能使它真正为临床所用。
在人工智能对动脉瘤的预测能力方面,耿介文博士提到了天坛杨新健教授与强联智创?联合研发的UKnow?动脉瘤稳定性评估模块,通过学习例不稳定(破裂不足1个月、随访中生长)动脉瘤与例稳定动脉瘤的13类临床特征及18类动脉瘤形态特征。采用支撑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和神经网络(ANN)模型三种机器学习模式进行学习,与LR和PHASES评分进行效能对比,发现机器学习模式AUC明显强于PHASES,同样略强于LR,效能更优良。
耿介文博士总结到,目前的人工智能动脉瘤预测模型通常采用的是神经网络、随机森林、支撑向量机及K-近邻等等,预测准确度在90%左右,通常采取多种模型进行预测对比。其临床意义多集中在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研究,能够对于临床决策起到指导帮助作用,但同时也仍有许多未知领域可以应用AI技术进行探索。
AI的诊疗规划能力介绍中,耿介文博士提到:对于AI技术在手术中的应用,目前相关文献报道较少,如前所述的预测Pipeline术后动脉瘤闭塞情况可作为手术规划的一部分。此外,国内大会有专家曾提出人工智能微导管塑形技术,采用学习有经验医师塑形经验,并基于载瘤动脉和动脉瘤形态,结合微导管性能,结合回弹系数来确定塑形针形态,使得塑形成功率在93.55%,到位时间大大缩短。在未来AI应用于手术规划的报道一定会大量涌现。
其他智能化技术动脉瘤应用情况
此外,耿介文博士还介绍了其他智能化技术在动脉瘤领域的应用情况。
最后,耿介文博士表明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动脉瘤领域的方方面面都有所应用,但成熟技术较少,发展空间较大。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的发声也是持续不断的!
专家介绍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在读博士,参与国家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YFC,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规范治疗和未破裂动脉瘤出血风险的研究。
第一作者发表5篇神经及血管病领域的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SCI论文。
关于强联智创?
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年9月,作为中国首家从脑血管病治疗痛点切入的高科技公司,产品研发已历经四年多的积累,全面领跑中国脑血管病智能诊疗的垂直领域。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脑卒中智能诊疗平台,与宣武、天坛、长海、华山等全国最顶级的神经科临床中心密切合作,从治疗的强痛点切入,并向前延展到诊断和筛查端、向后延展到患者随访端,目前的产品线,已经覆盖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多个病种的全诊疗流程的智能辅助。其智能诊疗产品,可以大幅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者和患者射线辐射量,并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手术能力、医院医生只诊断、不治疗的问题,提升整个脑血管病的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