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余华
余华生平
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委员
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现就职于杭州文联。
创作特色
生活越是平淡
内心越是灿烂
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
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由于先锋文本读者甚少,成名之后的余华及时地做出了调整,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余华的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
代表作品
《兄弟》
余华的《兄弟》讲述了文革前后刘镇上一个重组的四口之家所经历的事情。普通民众和简单小事展现的是文革时期的历史情景,即表现出的是历史强权的存在和普通人的无助与无望。
《兄弟》的上半部分解释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性的泯灭,下半部分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性在社会中的扭曲与抗争。作者借用苏妈之口说出“人怎么会这样狠*啊!”表达了作者对六七十年代各种残酷现实的抨击。
作品评价
生活不属于别人的任何看法
而是属于你自己的主观感受
如果说李光头是一个蹦蹦跳跳的问号,而宋钢则是一个心怀忧伤的感叹号;李光头的生命准则首先是自己的喜怒哀乐,宋钢的行动指南首先是妻子或兄弟的悲喜好恶,一个活得自由狂放随心所欲,一个过得谨小慎微沉重压抑;一个最后翱翔太空,一个最后横陈铁轨;一个是喜剧,一个是悲剧。
他们就是余华虚构的时代造就的兄弟。他们命运与个性的巨大落差就是《兄弟》刻意追求的阅读效果。这当然显示了余华的魄力和勇气,这毕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因为巨大的落差和鲜明的对比,需要作家提供因果的阶梯,使得人物命运的发展和转变扎根于个性和社会的现实土壤中。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