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风光读书计划·耳畔书香
经典文学,你不能只是路过
在文学的世界自由阅读光明网
“以热爱,领阅不凡世界”。日前,京东文学盛典之夜在京举行,标志着为期两个多月的京东文学盛典圆满落幕。本次活动由新华网、中国艺术报社、京东图书、北京卫视联合主办,莫言、格非、阿来、苏童、高洪波、麦家、徐则臣等20多位知名作家,*、鞠萍、王亚彬等众多文艺名家同广大读者一起品鉴好书,畅谈阅读与创作。现刊发活动期间部分荐书嘉宾的创作、阅读心得,以飨读者。
——编者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中国作协副主席
莫言:把天下的故事放入故乡的篮子
《晚熟的人》是我近9年来小说的结集,里面有一篇名字是《晚熟的人》。“晚熟”当年在我们老家是一种带有几分调侃的话,嘲笑某人时,感觉某些人年纪已经很大了还做一些不太正确、惹人发笑的事时,大家就说他晚熟。小说里我给晚熟下了定义,这个定义很宽泛,一方面是说有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社会条件的限制、家庭的限制,导致他的才华被压抑住了,没有施展出来,后来因为社会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了,人的活动、行为有了相当的自由,这样类型的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就可能施展出艺术、商业、科技等各方面的才华。
作家无论写什么故事都离不开语言。一个作家,他的故乡的语言对他后来文学语言的形式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尽管我用普通话写作,但是我的村庄的语言,我的乡亲们的口语,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我的小说叙述语言,因为作家在讲述故事时,他要使用自己具有个性的独特的语言。这样的语言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那么我想,从山川地理物质层面,从语言文化的层面,从人物性格人物面貌的层面,从故事层面,这四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创作必定会跟我们的故乡息息相连,这就要求作家立足于故乡。作家的创作离不开故乡,但是作家的故乡不应该是封闭的概念,故乡应该是开放的,向世界开放,能够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能够容纳天下的人,只有把故乡变成一个开放的概念,不断地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作家的创作才会源源不断,说得通俗一点,我们可以把天下的故事都放到你的故乡这个篮子里来。
叶兆言
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叶兆言:最美好的阅读是读你想读的书
对于当下碎片化的阅读不必过于担忧。我们知道唐诗宋词是最大的碎片。我一直觉得手机阅读非常好。至于说读什么,我觉得其实阅读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自由的事情。我不太推荐和赞成一定要去读经典,因为每个人心中的经典不一样,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阅读需要。我的阅读观可能和我的家教有关系,我们家的传统不是要推荐别人读什么,而要不断地想一想你自己想读什么,最美好的阅读就是读你想读的书。所以我觉得现在的阅读真有很大的进步,和以往相比更自由了,我们有非常多的选择。今天我们的眼睛一方面可以看到很多其他东西,不只是阅读,另一方面我们的阅读其实也在增加,只是没有注意到而已,我们一直在说现在大家不阅读了,我觉得好像已经过了这个拐点,阅读的人比以前还是增加了。
*
著名主持人
北京演艺集团首席演出官
*:尊重所有人对自己阅读喜好的选择
我喜欢这样一句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你读过的书,和你爱过的人。实际上这就是三个不同的维度,你的人际、眼界以及你的经历。我认为阅读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行为,每个人可能喜欢阅读的类型不同,阅读的方式也不同,我认为都应该尊重,因为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尊重所有人对自己喜好的这样一份选择。每个人不同的阶段阅读的喜好是不同,但是,你读的每一个信息,可能都会存在你大脑的某一个角落,在某一个时刻,它能够帮到你,为你提供力量,给你带来温暖。当然,对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很忙,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阅读。有的人会选择听书。我也会经常听书,我认为听书是一个非常棒的“阅读”途径。但是可能因为我是从事语言工作的,我对于阅读者声音表现力的要求就有点高,所以我会在众多的主播当中一个一个选。我的一个想法是,在未来的某一天我在某一个平台上义务为大家读书,这是我的一个方向。
格非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格非:小说给个体提供了一个空间
当所有的信息都告诉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时候,人的自由无从谈起,小说在各种不同的评价之间,不是告诉你“是”与“非”,而是给读者还原、提供了一个空间,我们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这个空间可能被很多人忽略,但对于个体来说非常重要,这就是小说根本的生命所在。写作需要一个作家有能力对今天的现实进行分析,如果没有这个能力的话,捕捉真实是不可能的。这个能力还会要求你具备各个方面的素养,理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必要的。
19世纪文学出现了无数大师,给整个现代文学提供了非常高的标杆,20世纪是对19世纪的一个变化,我认为后现代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变得非常地相对,跟现代主义相比缺乏某种力量感。现代主义至少有关于人类世界的一个总体的构想,所谓整体性在19世纪、20世纪作品里面非常清晰。到了后现代就变成了一种多元化,对民族、身份、性别所有这些的尊重,导致反而没有办法对人类命运的整体性展开思考,这是最近文学当中最大的问题。
麦家
茅盾文学奖得主
麦家:好小说要自己去“淘”
有时候人生海海,随时会有起落。当你面临人生重大的考验,或者世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深度阅读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因为深度阅读有大量的思考,心里就有一定的见识,有一定的毅力和坚持,比如爱,比如道德,比如人的修养。这些东西在变化当中、在灾难当中会体现出价值。
作为一个读者,不要去读别人推荐的所谓好小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趣味、爱好甚至阅读的经验,你要去寻找那本跟你内心比较合拍的小说,这个寻找的过程不是接受聆听,而是要自己去“淘”。好比你去一个画廊看画展,你虽然没有受过艺术审美的专业训练,但是你可能会被某一张画打动吸引,没有理由地爱上它,读书也是这样。通过对某个作家的研究阅读,你的欣赏水平就提上去了,你爱的能力也会被锻炼,爱的能力越强大,你可以爱更多的人。这是一个很朴实的说法,也是一个很真实的道理。如果你真正想跟文学结缘,拿出时间去读,开始就是去淘汰,在淘汰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心灵。
一个作品真实的力量不是来自于题材,关键是写作作品的人的水平。写作是一个技术活,技术完不成,哪怕你写的是一个非虚构的东西,也不可能给人真实感,也不可能打动人。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一个小细节没有完成会导致真实坍塌,后面的感动、思想无从谈起,不要因为觉得作品是非虚构的就注定有真实的特权,真实的特权在创作者手上,不是在读者手上。
王亚彬
著名舞蹈家国家一级演员
王亚彬:不要把时间花在欣赏别人的生活中
自媒体有很丰富的内容,但有的时候好像是在欣赏别人的生活当中,或者说是欣赏其他人做事情的时候,消耗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实际上我觉得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考虑最终可以有一个怎样的结果和呈现。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需要特别有定力,在持久专注的状态下,会把自己喜欢热爱的事情做到一个极致。创作也好,阅读也好,专注和投入特别重要。
文学作品是我的创作养分,让我的思想变得深刻,眼光变得开阔。从文学阅读中,我积累了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不到的间接经验,对我的舞蹈和影视表演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舞蹈作品在改编文学作品时要成为独立的作品,也要保留文学作品的精髓。文学就像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可以开启艺术家的想象世界,在舞蹈创作中,有真实性的内容,也有构建出来的内容,虚虚实实组建拼绘成一个大景象。如果有观众可以从舞蹈作品中看到一点文学性的话,一定程度上是在领悟作品传递的思想,更多的人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