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村工作笔记之三·天马之歌
文/巴尔
伊犁是天马的故乡,因此关于伊犁的故事,不得不说马。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冷兵器时代,马是生产工具。而到了现代社会,马虽然不直接作为生产工具,但作为生产资料,依然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这个极富灵性的人类的伙伴,以生活的、艺术的、文化的以及旅游的种种方式,深度参与着人类的奋斗与耕耘。
我曾在昭苏工作生活了近10年,这里马产业和马的饲养最为集中,也是我平生所见过的最多的马,有马的研产基地。实际上,伊犁河谷作为乌孙等古代游牧民族生息旧地,游牧文化发展延续至今,应该说作为“天马之乡”是有其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条件的。
比如巴喀勒克村,除了饲养*褐牛,马也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就有伊犁马。伊犁马体格高大,结构匀称,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外形俊秀,富有魅力。伊犁马兼备耐力和速度,是马中良驹,同时又具有抗寒抗病,适应粗放饲养,是我国著名的马品种之一。
在这里,逢年过节少不了关于马的各种活动,比如赛马。小到乡村范围,大到县市层面,每年都要组织大规模的赛马活动。每次比赛,总有良驹脱颖而出,身价倍增。养马人、专业骑手也通过赛事活动沟通信息、交流贸易、物色良驹。
除了赛马,还有各种马上运动,比如叼羊、姑娘追,是哈萨克族传统民俗体育活动项目。每逢佳节,好不热闹!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哈萨克族无论男女老幼皆善骑马,对于自性浪漫、乐观的他们,马背上的生活不仅有逐梦的艰辛,更有爱情、歌声和生活的欢乐。
姑娘追这项运动就是相互爱慕的青年男女在马背上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他们头顶鹅绒、手挥马鞭,马在身下疾驰,衣裙迎风飘动,前呼后应,你追我赶。而在他们的身后,便是辽阔的蓝天和广袤的草原,还有来自兄弟姐妹们的喝彩和祝福。
作家*在其散文名作《巩乃斯的马》中,曾对伊犁草原上的马有过一段十分精彩的描述:
“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宣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暴雨停歇,马群消失,那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一下不见了。”
这是作者年在伊犁做知青那段岁月里的一段经历,真可谓十分生动地刻画出了马在草原上疾驰狂奔的形象,读来犹然一副万马奔腾图呈现在眼前。这是文学作品中的伊犁马,至于画家笔下的伊犁马,则是另一番生动的艺术感观。
享誉中国画坛的著名丝路大写意画家张录成,有过多幅关于马的画作,在画家的笔下,通过笔墨构图,更加深邃地刻画出了马的精气神。那种奔腾不息、气贯长虹的意象,传递着勇猛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召唤,映照着逐梦的时代精神。需要说明的是,画家本人曾在伊犁工作和生活多年,故有其传神之作。
我时常被伊犁马的俊美吸引驻足,它们一会儿低头啃食,一会儿抬头张望,或从遥远的地方奔驰而来,或轻蹄小步相互逗留,举首投足间有着一种心灵的震撼。在草原上,这是一种凝聚了生活之美与艺术灵感的存在,有了马的陪伴,就有了生活的安实和艺术的狂想,人的性格也变得豁达、豪放。
汉武帝有诗《西极天马歌》:
天马俫兮从西极。
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降外国。
涉流沙兮四夷服。中华大地英雄辈出。立马横刀,过关斩将,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何等忠肝义胆;大漠孤烟,*沙百战,不破楼兰终不还,想当年叱咤疆场,英雄何其悲壮!有诗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建功立业,保家卫国,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良驹遇好汉,宝马配英雄。
自古以来,赞马或以马入诗作文、谱曲吟唱者不计其数,这样说,马不仅与英雄共死生,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中华民族是富有形象思维和艺术想象力的民族,比如著名的哈萨克族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那天我在山上打猎骑着马儿,正当你在山下歌唱婉转入云霞……”
年9月15日于巴喀勒克村巴尔,现为*伊犁州某机关住巴喀勒克村“访惠聚”工作队队员。这里是边、偏、贫地区,巴喀勒克村虽然已经脱贫,但还需要巩固,依然有部分困难群众。受援对象:村小学、村幼儿园,其他困难群众。衣物、鞋帽、口罩、书籍、生活用品等物资请寄:*伊犁州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镇巴喀勒克村,巴尔收,邮编:,。如有其它援助意向可电话具体对接。希望社会各界有力有心之士伸出民族团结、关心关爱的援助之手!意义深远,功德无量。我们将对捐赠物资清单登记,规范处理,确保爱心传递到群众手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