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是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时期,但国家不幸诗家幸,那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
冰心
鲁迅、胡适、徐志摩、冰心等大师便如闪亮的星辰悬挂在民国的夜空。
自古文人相轻,民国时期的文人也未能免俗。鲁迅一生怼人无数,被他骂过的文化名人不胜枚举,这其中便有冰心。
鲁迅
两人相交甚少,仅有过一面之缘,鲁迅从未在公开场合谈论过冰心,冰心也不谈鲁迅。
茫茫人海中,他们似是路人,但过往的蛛丝马迹却告诉我们,事情没那么简单。
年8月13日,鲁迅给他兄弟周作人写了一封信,说冰心像个因为别人调戏就上吊的女人。
周作人
鲁迅和冰心本无深交,为什么会突然说出这种话呢?
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就是刘廷芳。当年的9月4日,燕京大学神学系主任刘廷芳在《晨报》上发表短诗《寄冰心》表达情意,挑起骂战。
冰心也不是个好相与的,怒发冲冠的她当日便写了一篇《蓄道德能文章》予以还击,刊登于9月6日的同一报纸。
看着系主任和同学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得自家人,冰心所在的燕京大学的一些学生便想息事宁人。
紧接着,他们便以全体同学的名义给《晨报》写信:
说同学冰心并未收到刘廷芳的赠诗,《寄冰心》的对象应该另有其人,希望《晨报》予以澄清。
刘廷芳
鲁迅从《晨报》中看到这几场闹剧之后,心里有感,便给周作人写了上述那封信。
在鲁迅看来,冰心也未免太过于惺惺作态、小题大做,因此对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
但是一个人被轻薄了,她也有权力用文字去捍卫自己的尊严。文坛大咖鲁迅对后起之秀冰心终究是严苛了些。
鲁迅
此后,鲁迅就越发不待见冰心。
年,鲁迅再赴燕京大学演讲,他知道冰心是现代派的忠实拥趸,而且就在燕大任教,就在下边坐着,但他还是毫不顾忌。
鲁迅、胡适
他一开讲就把死对头梁实秋、胡适、徐志摩等现代派讽刺了个遍,骂完还不解气,回去后还给夫人许广平写信,得意洋洋地说自己的战绩。
鲁迅、许广平夫妇
他在演讲的同时还注意到了坐在台下的冰心掩饰不住的吃惊表情,估计内心在暗爽,就喜欢看冰心那看不惯自己却又无可奈何的样子。
但如果冰心当时知道鲁迅内心真正的想法,估计会觉得自己比窦娥还冤,因为她本身和现代派也没有很深的交集。
年,杭州当局将10个作家的文章禁了,其中就有冰心。
听闻这件事,鲁迅化身吃瓜群众给郑振铎写信:“连冰心在内,奇极。”言下之意,冰心这样的文章,还不配被禁,言语之中的轻蔑溢于言表。
鲁迅看不上冰心,归根结底是两人分属于不同的思想阵营,一个是批判,一个却要讲爱与美的哲学。
这些思想都是他们不同的成长历程的映射。
鲁迅出身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族,13岁时,祖父因科场案下狱,不久父亲病逝,此后的他尝尽生活的苦楚。
青年鲁迅
迫于生计,他随母亲到绍兴乡下皇甫庄舅父家避难,孤儿寡母被当作乞丐,毫无尊严。
家道中落后的他看尽了亲人的冷眼,也饱尝了世态炎凉。
此后,他对社会人生,总是不惮于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人性。
青少年时期的经历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留学日本也受尽日本人的凌辱。
尤其是“幻灯片事件”使这位少年亲自体验了弱国小民无尊严的屈辱。
家贫,受到别人的冷眼;国弱,受尽他国的欺侮。
这一切在鲁迅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十九世纪末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变迁巨大,国难当头,改革却谈何容易,身处矛盾的漩涡之中,鲁迅对中国的问题了解得更加深入。
鲁迅
对种种积重难返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反思后,鲁迅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也形成了自己刚烈勇猛的个性气质。
鲁迅的个性气质是多元复杂的矛盾统一体,既刚强固执又深沉坚韧、既内省自觉又机敏多疑、既内向抑郁又开朗热情。
这构成了鲁迅独特的个性气质也培养了他以复杂、深邃的眼光观察和体验世界的能力。
鲁迅的一生是受迫害的一生,伴随他的是不友善的流言。
而鲁迅的“毒舌”并不完全是因为他性格中的攻击性,而是伴随着受围剿受压迫的苦难历程的理性使然。
世界怎么对待他,他便怎么对待世界。他是“以牙还牙”“睚眦必报”的战士性格。
鲁迅与陈西滢
陈西滢早在年《晨报副刊》上发表的《》中就攻击鲁迅说:
“他没有一篇文章不放几只冷箭的”“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构陷人家的罪状”。
鲁迅则在《无花的蔷薇》中替自己辩护道:
“其实呢,被毁则报,被誉则默,正是人之常情。”谁说不是呢?对爱人是亲吻,对仇人,自然是咬一口报仇。
这种“睚眦必报”很符合鲁迅的做派。
鲁迅的性格中的确有尖锐坚硬的一面有,但是决不可以用“暴力”“仇恨”这样的字眼来概括鲁迅杂文的创作精神。
茅盾
茅盾曾经精辟地分析到鲁迅的杂文“匕首”“投枪”固然可以概括鲁迅的绝大部分的杂文。
但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对于国民性改造的热望,对于社会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