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八一六丨现代诗丨组诗
作者:丹涪水
1.秦腔
远望地下核工程
还未彻底拆除的,是一根粗圆锥形的烟囱
立在云雾缥缈中陪伴我度过童年
我问过一些大人,它怎么从不冒烟
原来是为山体中的巨洞,提供气体流通
像一个人的鼻子仰天呼吸
后来才知,把长城式的洞象龙一样
层层迂回在山体。听说要用原子核造一把大伞
遮住中华大地,搀扶我们走过风云岁月
洞内藏风聚水,如太白金星的炼丹炉
洞口冬暖夏凉,是人间仙境
听说,洞里浓缩铀一旦裂变
洞外的天空,就很高亢
2.隐秘
少年时朦胧的记忆,是用橡皮弹弓弹出几颗石子
试探带电的铁丝网
溅起童年的火花。
透过巨大的烟囱,我就想象过
莫非山下,草皮下,岩石下
藏匿着一座工厂
这是生长在这儿的人,独有的眼福。
听说,从台湾飞来的美式U2高空侦察机
也没能把它发现
隔着米厚的岩层
隔着8级地震
隔着万吨氢弹空中爆炸的冲击
隔着大洋彼岸的窥视
掩体下,谁能知晓
3.代号
最多,你只知道这三个数字
就算你是白涛本地人。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已经
和二十一世纪播出的谍战片
无独有偶。
昔日的中国地图,你不会找到这里
我的故乡,它早已被秘密地抹去。
断桥旁堆积的石子已成一座
新的大山。如今已被村民拉去致富
这是营造中国核洞,掘出的冗余石矿
它成就了一个富足的白涛。
幸运的我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都能看见现代汽车——华沙
大人哄我们说,不用倒车可以两头开
一个操普通话口音的群体入住白涛小镇
深深影响着我们本土。
儿时受一位,军帽上别有红五角星的人
赠送了我一枚古铜色的炮子壳,
是步枪射击后的空弹壳。
那个保家卫国的人,成了我心中一生的铭记
代号
4.盾牌
从钱三强、邓稼先的故事里
从年罗布泊上空升起的蘑菇云
我认识了原子核分裂出的威力
她庇护着,六十年代出生以来
所有的中国人。
年,两个美国小天使
在曼哈顿计划中诞生。
小男孩落户日本广岛市中区,小女孩隐忍着善良
偏离长崎7公里。
地球繁衍了人类,人类创造出悲壮一词
世界在二战后苏醒,祖国在立国后警醒
一个以核防讹的中国核洞,深藏在我的故乡
于半个世纪过后得以解密。
自原子和氢弹的问世,爱因斯坦感慨地说:
“他无法预料第三次世界大战,人类
会用上哪些武器,但他能预料
第四次世界大战只能用石头和棍棒”。
中国核弹,和平之盾
毛主席的话突然响彻耳畔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5.裂变
裂变,聚变
这是核反应堆的两种形式
年德国化学家
克拉普罗特发现了铀元素
年法国居里实验室的中国留学生
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现象”
年,中国代号工厂
成功提取出浓缩铀
物质,由原子和中子构成。
铀裂变,热中子轰击铀原子
释放出2到4个中子,
中子再去撞击其它铀原子,
从而形成链式反应。
这一过程
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6.航母
中国古代历史,有一伟大的军事工程,
万里长城。
中国近代,又一个绝密的军事工程
——地下核军工洞。
上世纪中叶,一穷二白的中国
以举国之力投资建造,投资额
超过二十一世纪竣工的三峡工程
在没有挖掘机,盾构机的时代
工程至年起,8万余人共建造17年
大国重器,护国之盾
一把核伞,扶泱泱华夏走出风烟岁月
二十一世纪初,国力盛余宣布解密
变成世界上投资最高的旅游资产。
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洞体
洞内错综复杂,神秘,现代
洞口四季流风,冬暖夏凉
与自然洞穴气候无差别。
核反应堆主洞高约十三层楼,
开阔如玉帝天宫。
控制室铁门厚约2米,比秦陵地宫石门约厚1米
洞内通道三百余条,出口九处
工作,居住,生活环境分配细密
是一座切在大山腹中的
航母
7.陵园
距离核工洞3公里,有一座社会主义
建设者的菁菁陵园。
埋葬着76名烈士,平均年龄21岁
初中时代,我为他清扫过墓地
每次临走时,校长总是在纪念碑下鞠躬
他转身的泪水模糊过我的青春
在我的脑海从此,扩容了烈士的定义
革命不只有战争。想起老师谈论
那湖南兄弟俩在白涛街头,相拥而泣的往事
是因于他们在这儿同一座工厂工作数年,竟然
杳无音讯。
最高机密是为国坚守
如今,我竟也热衷那六十年代
有一种牢不可破的男女婚姻。
交由组织审批,令人百般安心
8.暗流
再一次坐在白涛溪的小山上
望见莽莽金子山和蜿蜒流淌的乌江
不禁让我遥想大西南,听说
那曾经踏破铁蹄的将军,跑废了数十辆吉普车
只为选址这块风水宝地。
它常年云雾缭绕,象苍天故意给天空
撒下的谎
我想像着一旦拉上电闸,那源源不断的乌江水
冷却着“石墨反应堆”的大锅
胸中有山河沸腾
乌江,它连通着长江。长江连通着大海吗?
我梦见水下一艘潜艇,刚刚来此
装满核燃料
巡视着水底汹涌的暗流
9.神力
把手机摊开在草地上,查看开放后的
核工洞布局图。
我用大小各异的圆形、方形塑料管
复原出核工洞的构造
算简易给这座大山的心脏做一次CT扫描
呈现出的骨架图案,像蜘蛛
也有些像螳螂
但都不确切。它更像一台神秘的引擎
驮起梦想的飞船
这个洞中有楼,楼中有洞
洞中有河的超级智慧,
乃天子一号工程。在它修建了17年后,
接着又尘封了18年
于2年逐步解密,又历经14年修善保护期
于年对外开放,目前仅开放工程总量的30%
只准允中国籍人士游览3小时。
依然信守,我国于年签订的《核不扩散条约》
这项为和平而建又为和平而止的
苍莽工程。
当你走进或跨出核工洞,那屡经半个世纪风雨
年轻又斑驳的洞口时。难以犹疑
东方大国,神来之力
作者简介:丹涪水,男。原名,陈权。居重庆涪陵北纬三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