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作者之死人工智能时代的内容生产
TUhjnbcbe - 2025/6/9 19:14:00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j/

“人们在广场上游戏/太阳不嫌疲倦/我再三踟蹰/想象却皱起了眉……”

这首发表于《华西都市报·浣花溪》的诗歌,语言独具特色,而作者竟是微软麾下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之后,微软小冰官方推出了机器人写诗的创作模型,只要在界面中上传一张照片、一段文字,小冰便很快就能完成几首诗歌的创作。据微软小冰负责人李笛的解释,为了达成写诗技能,小冰“学习”了年代以来位诗人的现代诗,被训练了超过次。一开始的小冰写出的诗句毫不通顺,现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偏好和行文技巧。”

不仅仅是写诗,目前市面上写作机器人的业务覆盖面已经非常广泛,随机打开一款机器人写作软件,就会出现“热点写作、提纲写作、营销写作、文章裂变”等等功能,当你点开“热点写作”,百度、头条、腾讯等机构的热搜按照热度排列在界面上,此时只要随意点击一个热点事件,该软件就能在2秒内自动生成一篇几百字的文章。

机器人在内容生产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人类作者的地位该何去何从?

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通过引用巴尔扎克《论拉辛》中的一段话,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是谁在说话?

是作者,还是作品中的叙述者,还是某种时代背景,或者潜意识?

巴特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一件事一经叙述……声音就会失去其起因,作者就会步入死亡。”因为作者说话的原因是被多重决定的,所以作为一个整体的原因永远是缺席的,作者被去中心化,并且真正的中心是无法定位的。他指出,作者是一位近现代人物,是由我们的社会所产生的。当今时代,人工智能对媒体内容生产文学艺术的领域的干预愈发明显,写诗机器人、网络小说生成器层出不穷。作者不仅不再是一个个人,而是变成了机器,作者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人的意义正在遭遇被消解的危机。在未来,随着5G、AI、VR等技术的不断升级,或许还会存在一个用数字化来构建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元宇宙。那时,每个人都会在网络世界中拥有自己的网络分身,可以在计算机联通的系统中自由穿梭,那时候,人类和机器人的身份在元宇宙中将如何辨别?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作者主体性的消解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不仅卷席人们的生产生活领域,同时也打破了精神场域文学场域的宁静,就如机器可以替代工人的机械化劳动一般,人工智能也在逐步击碎只有作者家才能够从事文学媒体内容生产写作的观念。

早在年,腾讯财经开发的写稿机器人Dreamwriter撰写了一篇报道,标题为《8月CPI涨2%创12个月新高》。这篇稿子引用了统计局的数据,还分别有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以及银河证券等分析师对数据的分析和预测,与媒体记者日常的消息稿无异。据介绍,Dreamwriter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在自动抓取的情报中按照预先设定的结构写稿,成稿速度非常快,并能在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

不妨回溯到十九世纪,印刷资本主义大发展催生了大批专职从事写作的人,他们大多居住在“格拉布街”中,这些人犹如“工厂主”一般,而工人是他们自己的大脑和钢笔。文学被日益商品化,小说家库博公开宣称自己写的“仅仅是商品”,相比于作品的创造性,劳动生产率才是格拉布街作家关心的重要问题,模式化写作因此蔚然成风。要保证写作速度,除了个人勤奋之外,情节固定、易于复制也相当重要,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在基本故事结构上几乎都保持一致,不同角色来来去去。当时有作者为小说制定了一个公式:一本书的工作量包括最少五次谋杀、两个浪漫爱情事件和不超过二十个人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仅仅是媒体内容的输出,在网络文学领域,人工智能也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无独有偶,当今时代的中国网络小说的盛况与十九世纪产生了遥远的呼应。网络文学在蓬勃的发展和巨大商业利润中诞生了大量网络写手,在“催更”的压力和经济诱惑下,网络文学愈发变成了类型化、模式化写作,写作者不仅需要具有足够的动力、耐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还需要飞快的码字速度。网络文学的文本公式也不断被筛选和塑造出来:长篇、三千字一个高潮,类型固定后情节不断升级,表达清晰、流利。这样的创作特征竟与十九世纪格拉布街的作家创作方式如出一辙。

巴特认为,文本就本质而言是多维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多种写作相互结合,相互争执。并不存在一种原始写作……它们来自文化的成千上万个源点。”在文学可以被大量模式化、类型化创作和机械复制的实践后,人工智能则完全可以胜任文学的生产。马拉美认为写作“是言语活动在说话,而不是作者,应当被重视的是写作本身而非写作的那个人。”人工智能通过计算“语言”来进行内容文学生产,而我们面对的世界就是语言的世界,语言是人的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网络写手“紫峰闲人”号称用VB语言编写并自动生成的《宇宙巨校闪级生》,该书按纯文本格式计算有MB,约1.7亿字,不含编程时间写作该书共用37小时。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的进步,表明写作文学不过是一种“算法”,作者的主体性正在被消解,那么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算法”会不断演进,直至超越人类的写作能力呢吗?

《格林威治村》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创作文学的生命力

事实上,巴特提出作者之死,并没有完全排除作者,他明确提出了作者的回归,在《萨德傅里叶罗犹拉》里巴特有这样的话:“文之悦包含着作者友好的回归,回归的作者不是被社会机构所认同的那位,他甚至不是一个传记式的英雄,这个先是离开了他的文本的作者回归的时候并非作为一个整体……他不是一个(公民、道德上的)人,是一个身体。”巴特认为创作文学不再是符号间相互指涉的游戏,不再是感官与精神愉悦的对象,而是一种自我言说的媒介。作者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爱感受体验的生命,这一点就足以支撑作者在语言中留存下来。人工智能没有“身体”,无法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具有实在的感知,它所构建的文学世界只能是大量语库的排列组合,而排列组合本身也是按照人类的语言框架进行的搭配,是一种没有主体性的模仿行为。

其次,人工智能虽然能计算语言,却无法计算人类强大的“非理性”。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所有活动的最为原始的驱动力是人的“原欲”,即力比多,人类的文明是“原欲”的“升华”。人工智能写作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表面上与人类作者所创造的作品很相似,但缺乏一种根植于生命体验的审美灵韵。即使在媒体内容创作上,机器人可以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从浩瀚的资讯中找出最可能受市场

1
查看完整版本: 作者之死人工智能时代的内容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