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唐代诗人与现代诗学集大成者的伟大相遇,开
TUhjnbcbe - 2025/3/21 17:10:00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

1,耀眼新星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耀眼的明星之一,也是少有的能将近体诗、古体诗、四六骈文等体裁全都写到一流的天才。他的诗婉约朦胧,有的连题目都没有,却因此更耐人寻味,古往今来可谓圈粉无数。

公元年,文坛领袖韩愈已经离世,白居易、刘禹锡、元稹也已至暮年。这一年,一颗文坛新星正冉冉升起。这颗新星,就是李商隐。

2,苦难少年

李商隐与骆宾王、王勃、李白、白居易等人情况类似,都属于天才儿童。两岁起,李商隐就在父亲李嗣身边接受启蒙教育,他天姿聪颖,很少让父亲费心。

李商隐10岁时,其父李嗣不幸在浙江任上去世,整个家庭一下从小康生活陷入贫困,李商隐与母亲、弟妹们只得回到家乡。

作为家中长子,李商隐必须肩负起家庭重任,他靠给富贵人家抄书、舂米赚钱补贴家用。这样的贫苦经历对他的性格和观念影响深远。与常人相比,李商隐更渴望尽快做官,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3,贵人相助

16岁时,李商隐在洛阳游历,有幸登门拜访了兵部尚书兼东都留守令狐楚。令狐楚有心提携李商隐,而他的儿子令狐绹也有意与李商隐深交。很快,令孤楚就让李商隐来府上担任幕僚,还热心介绍他结识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更关键的是,李商隐前后四次参加科举,都是令狐楚资助的。

公元年,李商隐第五次参加科举考试,此时的令狐楚早已位居要职。朝廷放榜时,李商隐的名字赫然在列,他终于考中进士,可以步入仕途了。对于自己的伯乐兼恩师,李商隐一直心存感激。他曾在《谢书》一诗中写道:“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可惜,还没来得及报答,令狐楚就病逝了。

临终前,令狐楚嫌儿子令孤绹的文采不足,特意让李商隐给自己起草遗表,还让他奉丧回长安告知朝廷,足见令狐楚完全是把李商隐当亲儿子看。人生得遇伯乐,夫复何求?

4,新婚燕尔

进士及第不久,李商隐遇到了自己人生中另一个最重要的人,那便是他未来的妻子——王晏媄。当时,泾源节度使王茂元请新科进士们吃饭,或许也有挑选东床快婿之意。那年李商隐25岁,风华正茂,英姿勃发,而王茂元的小女王晏媄也正出落得亭亭玉立。两人初见便互生情愫。王茂元对李商隐也是十分欣赏,于是在公元年,他便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了李商隐。

然而,这桩看似美满的婚事,却为李商隐的仕途亮起了红灯。

新婚之后,李商隐满怀信心地参加朝廷的选官考试,且自认为发挥极佳,主考官也对其答卷赞赏不已,可意外发生了,有高官以一句“此人不堪”,便大笔一挥把他的名字划掉了。

无辜落榜的李商隐十分愤怒,写下了那首自剖心志的名诗《安定城楼》。然而,诗虽然写得解气,现实却丝毫未能改变。那么,李商隐究竟得罪了谁?

5,无题一生

其实从结亲那一天起,李商隐便被卷进了一场空前的派系斗争——牛李党争。

李商隐的恩人令狐楚一家,属于“牛党”一派,而岳父王茂元却是不折不扣的“李党”骨干。“牛党”对李商隐有栽培之恩,他却做了“李党”的女婿,整个“牛党”派系都对他展开打击报复,从仕途到生活,处处予以刁难。李商隐便在悲痛之中留下一首追思恩师的诗:“十年泉下无人问,九日樽前有所思。”令狐绹看到诗句后,不禁想起父亲生前与李商隐的情谊,于是动了恻隐之心,补授他为太学博士。可这一系列举动在“李党”看来,就是典型的“脚踏两只船”,于是也开始谴责和排挤他。

自此之后,李商隐一直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辗转于各地幕府中漂泊谋生,几乎从没进入过核心政治圈。李商隐的一生,无题,亦无解。他被误解和排挤,却不曾有一句辩白;他被牵绊和连累,却不曾有一句悔恨。你搞不懂他是无知还是无畏;是糊涂还是心大。只知他写尽无题诗,最是有情人。

6,现代学者叶嘉莹重读李商隐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生简直(义山)是个谜,因为流传下来关于他个人经历的书籍或史料很少,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诗来解读当时的社会和在他生命中发生的事件。而他的诗更是个谜,因为相比其他诗人,比如杜甫的开题明义,从标题就能看出一个事件,一段历史,而李义山呢?他写了很多无题诗,令后世的学者无法真正解读,而这也成了李义山的标志性特征。千百余年来,解释或翻译义山的诗者纷纭,而贴近义山诗意者寥寥。至当代叶嘉莹先生,才终于得以全面读懂。叶嘉莹解释义山的诗,鞭辟入里,相知惺惜。以西方文艺理论为钥匙,开启义山诗意之堂奥,释诗与诗质对接,释诗与诗境榫卯,自成一家,《美玉生烟——叶嘉莹谈李商隐》此书是她对李义山的全部心血解读,很值得我们诗歌爱好者拿来精读,细品。

叶嘉莹利用文本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历史学、哲学、艺术史等现代前沿理论,为我们全面而精确的分析了李商隐的诗歌和其遭遇的社会背景,心灵困境。通过对李商隐的解读,叶嘉莹更活成了人们心中的时代新诗。九十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诗词养性,先生风骨为明证。她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堪称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摆渡人。能获此殊荣,不仅由于她对南开大学的慷慨捐助,更由于她对中国古诗词的潜心钻研和用心解读。

从李商隐的诗中,她总结了三点,即诗的三纲:

一曰身历,即作者的身世、阅历。社会是一本大书,作者的人生过程对其诗歌创作影响巨大。凡大诗人,其身历必定跌宕起伏,大有故事。

一曰表达,即诗的语言。以词连句,而为诗言,需要御词的本领。此为先天者成十之七八,后天苦学但得二三,故诗人有其天赋異稟。

一曰文本,即诗歌本体。写诗读诗,其落脚点皆在原诗。诗之内涵与境界悉出自诗之语言。

叶老认为,只有三者融合,睹无罅隙,方为诗歌之上品。

在叶老那里,李商隐的诗已达上面的三纲之化境,是一般的诗人远远无法比拟的。叶嘉莹称李商隐为唐代真正的大诗人,能让叶老有此赞誉的,在中国诗歌史上,恐怕唯有李义山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代诗人与现代诗学集大成者的伟大相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