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音韵美画面美意蕴美浅谈略读课文
TUhjnbcbe - 2025/3/7 18:40:00
能治愈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了一课略读课文《现代诗二首》,分别是《秋晚的江上》和《花牛哥》。关于诗歌的教学,主题丛书对统编教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歌,注意通过诗歌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由此可见小学现代诗歌的教学应抓住诵读、想象、品悟三个着力点。

诵读——感受现代诗歌音韵之美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性。汉语特有的音韵美决定了诗歌特别适合诵读。于漪老师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初读要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准确有力,分清四声,如朱熹所言“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在此基础上再读,还应力求读出现代诗歌的情感美、音韵美和意味美。

把准感情基调读出情感美

诵读现代诗歌,常常需要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生命和情感世界显性化立体化并据此确定通读的情感基调。朗读的语气反映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看法和态度,是他们在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只有把准诗歌感情基调,方能读出情感美。

把握节奏停顿读出音韵美

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节拍、韵律。教学时,通过朗读,诗句抑扬顿挫和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强化,并逐渐内化为学生心灵的节拍,有助于他们体验到现代诗歌的音韵美。

揣摩语意内涵读出意味美

诵读现代诗歌时对语境意味的把控可以通过语速来体现。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现代诗歌的诵读,需要诵读者将情感投入其中,运用一定的技巧,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最大程度地诠释出诗的意味。

想象——感受现代诗歌内涵之丰

诗歌是一种含蓄的艺术,它用形象来思维,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这一创作规律决定了学习和欣赏诗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所以学习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如“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有谁能描述出来?”经过这一环节,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我们更好地品味了语言美感,又培养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深了自己的感悟,创造力也得以激发。

品悟——感受现代诗歌表达之妙

在现代诗两首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品悟中感受表达的精妙,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自己的审美品味,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言语形式

现代诗歌总体安排和整体构造,使得内容和形式各种要素形成最合理的有机体。从结构上看,每个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在形式上,有的主次分明,也有的趋于一致、达到平衡,这样就形成了多元的结构。

修辞是诗歌写作的重要技巧,从古体诗歌到现代诗歌,比喻、排比、拟人、反复、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随处可见。读者徜徉于诗情画意之中,也自然会惊叹于诗人运用修辞所带来的精妙神奇的表达效果。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悟这些修辞带来的美感。

意象意境

现代诗歌的意象往往具有朦胧美、象征性,进而造成诗歌主题的多义性,这恰恰是诗歌鉴赏的魅力所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调动生活体验,深入文本内涵,探究意象的象征意义。意境是现代诗歌的灵魂所在,每一首现代诗歌都通过某些意象的叠加来构建特有的意境。教学时,不能仅仅依靠诗人所提供的文字符号来获得诗歌意境的体验,还要搜索和挖掘隐藏在诗歌背后的、丰满的、立体的信息资源,对诗歌的意境进行想象和补白,从而尽可能地再现和还原诗歌本身所要呈现的意境。主观的情趣、意念与客观的景、物不是隔离的、并列平行的,而是相融相生的,体现出一种物我交融、情景相生的“浑成”之美。在浑成的作用下,学生逐步领悟到诗歌无穷的魅力。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一切景语才能转化为情语。

哲理意蕴

进一步捕捉诗歌的深层内涵、体味诗歌的内在生命、挖掘诗歌的哲理意蕴,才是现代诗歌教学的最终旨归。现代诗语言的多义性,源于诗人丰富而多层次的内心世界,根植于诗歌的内在结构,凝聚了诗人对自然的讴歌、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体悟,使诗歌处在“表现与隐藏”之间,避免了情感的泛滥,具有含蓄凝练的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音韵美画面美意蕴美浅谈略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