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作为夏日的标志之一,刺耳的声音可能是所有虫鸣中最令人烦心的一种了。但没有蝉鸣的夏季又仿佛是不完整的——这种感觉可能不止中国人有,全世界很多地方的人都会有。蝉科在全球分布极为广泛,其下有超过个物种,因此可能全球大部分生活在热带-温带地区的人都需要适应年复一年的蝉鸣。
虽然对我们来说,蝉鸣是刺耳的,但在昆虫学家耳中却非常多样,犹如“交响乐”一般。“嘒嘒、知了、嗡嗡、鸣鸣、嘶嘶……”,分辨蝉鸣是昆虫学家必修的课程,因为他们需要依靠蝉鸣来对蝉科的成员进行分类鉴定。当然,除了用来鉴定身份,蝉鸣对蝉本身也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利用蝉鸣识别配偶和防御捕食者等。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虽然蝉是目前最“大声”的昆虫(最高可以发出近分贝的声音),但根据化石研究,它们的祖先却在沉默中度过了上亿年时光,以至于跟它们一起生活过的恐龙可能从未听到过它们的声音。
蝉总科物种照片。第二行第一张为螽蝉属于螽蝉科,其余都属于蝉科。
(图片来源:Marshalletal.,)
一亿年前,幼蝉的平凡地下生活时间倒流至约一亿年前的白垩纪缅甸热带雨林。繁茂的森林沉浸在一片宁静中,阳光透过树冠缝隙,将斑驳的光影洒落在覆盖着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湿润土壤上。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被的清新气息,时而传来清脆的鸟鸣声,时而听到小型恐龙低沉而急促的呼吸声伴随着穿行时奔跑的步伐。
在平静地表的掩藏下,丰富的生命活动正在土壤世界中悄悄展开。昏昏暗暗的地下世界里,大量蝉幼虫们正悠然地沉浸在土壤的柔软之中。这些约1亿年前白垩纪的蝉幼虫呈现出与现代蝉幼虫相似的形态特征,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它们镰刀状的胫节与扩张膨大的股节相契合形成抓握结构的特化前足。
蝉蜕前足化石和现生螽蝉和蝉科物种前足。
(图片来源:Jiangetal.,)
尽管特化的前足让它们看起来异常凶猛,但蝉幼虫并无攻击之心,特化前足仅用来帮助它们拥有更强的土壤挖掘能力,更加适应于地下生活。土壤中随处可见这些蝉幼虫的劳作成果:发达的隧道、宽敞的巢穴,还有形成半月状的沉积物回填体。
左图上方为现代蝉幼虫地下活动模拟实验,下方为昆虫活动遗迹化石对比;右图为现代蝉生活周期示意图。(图片来源:Smithetal.,)
此时一只蝉幼虫的特化的前足正微微向内倾斜,在巢穴中交替地挖掘沉积物并向前移动。一块沉积物被铲向它的头部,并压实成球状团块夹在头部和前腿之间,一个度前滚翻,沉积物被带到了身后,而后它再用前足将沉积物推向巢穴后方。
周围大部分蝉幼虫此刻正在它们的巢穴里休息或者进食。它们的巢穴通常建造在植物的根部附近,蝉幼虫用自己口器中的口针刺入植物根的木质部,唇基配合地吮吸其中的汁液用来果腹,体内的共生菌也在卖力帮它们合成所需的营养成分。这些蝉幼虫还将自己的排泄液体变废为宝,用作“自制胶水”黏合土壤,打造出坚固的地下巢穴。
左图蝉幼虫巢穴遗迹化石;右图现代蝉巢穴遗迹。
(图片来源:Krauseetal.,)
就这样,亿年前的雨林土壤下静谧而祥和,生命以其轻盈的步伐,悄悄谱写着自然的故事。对蝉幼虫而言,时间在地下慢慢流淌,不知不觉可能就在地下生活了数年。现代的蝉幼虫最长可在地下生活长达17年。
约1亿年前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末龄蝉幼虫化石。左侧化石照片,右侧显微CT数据三维重建。
(图片来源:Jiangetal.,)
约1亿年前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蝉蜕化石。
(图片来源:Jiangetal.,)
幼虫到成虫的蜕变随着夏日的来临,地面温度的累积达到某个触发点,从天色渐暗的傍晚直至月光柔和的午夜,蝉幼虫一个个小心翼翼地从地面破土而出,仿佛是自然界精心策划的一场盛大仪式。蝉幼虫到地面后,便开始寻找适宜之地,准备进行一生中重要的蜕变,以迈入生命的新阶段。它们的背部外壳开始缓缓裂开,露出新生的、柔软的成虫身体。而新生的成虫则需要用尽全力,慢慢从旧壳中挣脱出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这些刚完成蜕变的白垩纪成虫终于展现出它们的真实面貌。就在这一瞬间,时间仿佛被落下的一滴琥珀定格,琥珀巧妙地捕捉并封存了亿年前的生命场景。紧接着,镜头仿佛又被时间的手轻轻拨动,画面从古老的热带雨林穿梭回现代,最终聚焦在实验室显微镜的镜头下。
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成虫蝉化石。
(图片来源:Jiangetal.,)
在镜头下观察,会发现这些成虫与我们熟悉的会发声的蝉科成员并不完全一样,似乎兼顾了蝉科和其姊妹类群螽蝉科特点。与庞大的蝉科家族不同,螽蝉科仅分布在澳大利亚,包含1属2种,被认为是蝉科仅存的近亲。螽蝉科和蝉科共同组成一个家族,称为蝉总科(超科级别)。
左图螽蝉,属于螽蝉科。(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