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万城是十六国时期
匈奴族后裔赫连勃勃
建立的大夏国都城
历史上记载的统万城
壮丽辉煌、宏伟坚固
历经千年风霜
如今只剩残垣断壁
统万城遗址
曾经的统万城长啥样?
经受千年风沙依然屹立不倒的
城墙是怎么修筑起来的?
西南角楼、永安宫是什么样子?
城内的功能布局都是怎么样的?
在现代技术手段的加持下
这些问题都逐渐清晰起来
统万城遗址复原效果图
为了揭开统万城的神秘面纱
榆林文旅特别邀请了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原副院长、总工程师侯卫东
和北京工业大学建规学院
戴俭教授学术团队
对统万城遗址进行推测复原研究
并由专业机构进行数字化模型制作
现在就跟随专家团队
来一览统万城昔日荣光吧
?统万城遗址
统万城遗址由
外郭城、东城、西城组成
外郭城城垣大部分已被沙漠掩盖
东城损毁严重
西城保存较为完整
可以清晰地看到
城垣、马面、瓮城、墩台等遗迹
统万城遗址范围
因统万城西城是大夏时期建造
而东城是后世续建
所以本次复原工作主要针对
早期的西城几处重要建筑进行研究
据《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史臣的赞文
曾称赫连勃勃“遂乃法玄象以开宫
拟神京而建社窃先王之徽号
备中国之礼容”
经推测赫连勃勃主要是参照
汉长安城即后秦长安城模式
营建自己的都城与宫室
其中宫城位于西城西南部
现存遗址与复原图对比
西城主要分为
宫城、东宫宗庙社稷与苑囿区
宫城位于西南部东宫位于东南部
宗庙社稷位于东北部苑囿区位于西北部
由河流走向、地形地势
以及宫殿分布推测出
苑囿区有池水、别殿及游牧帐篷
统万城西城总平面效果图
统万城整体复原研究效果图
统万城西城遗址中
保留较好的城墙系统包括了墙体
马面(敌台)、角台角楼及城门
其中形象最为突出的是
西南角台遗址
西城城墙遗址
?西南角台遗址
西南角台遗址
从遗存边缘看
西南角台历经了两次建造后完成
最初的角台设计为独立的台体
与南侧马面与城墙的关系相同
经过变更
将角台与城墙连为一体
角台两次建造部分(左为第一次)
西南角台遗址夯土台
是目前保存最高的夯土遗迹
夯筑用土为取自当地的黄土、白灰
和特殊的湖相沉积的白色粘土
白灰为当地传统用料疆石焙烧而成
夯土材料及配比
夯筑方式为每层铺10cm
夯实厚度7cm
现存夯土台大部分外表平滑
未发现夹杂其他结构方法
夯土夯筑示意
夯土台接近顶部时可以清楚看到
水平方向有铺设衬木留下的孔洞
这些衬木与夯土同步铺设
使得夯土台内置韧木更加稳定
夯土台内置衬木
夯筑后期再按照基台坡度
削去多余部分
一座别具特色的
夯土+木衬的基台便修筑完成
削去夯土台多余部分
角台上原有木结构楼阁建筑
现塌毁无存仅余夯土基台
但夯土台上密布的建筑孔洞
可以揭示曾经宏伟的
楼阁建筑的大致情况
据现状遗址推测
西南角台的木结构分为
角台上部的木构楼阁
和角台侧面的木结构阁道两部分
阁道分为三层
最下面一层的柱脚与撑孔
距地面十米
在悬空的陡壁上搭建阁道
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
以及这种传统和继承
木结构阁道示意
从外观看
夯土壁面规律整齐保存的支撑孔
是借夯土地面的收分斜度
垂直开凿的一个底面水平的柱坑
支撑阁道的柱子
就搭在这些柱坑里
这样的柱坑分布于三个高度
除最下层的柱坑外
上部几层圆形孔洞都是
横向梁袱埋入夯土
端头伸出支撑悬挑阁道结构的遗迹
阁道柱坑
如果要在这样一种条件下
搭造悬挑于夯土台壁外的阁道
各层柱之间必须有
连接构件及横向拉结构件
推测下部支柱的顶部
与上层支柱的底部相连接形成横梁
横梁上搭板形成阁道
阁道可周绕角台三面建造
战争时期也可作为敌台使用
阁道搭建示意
西南角台上部应有木构楼阁
但由于上部台面残损严重
要推测上部楼阁的大致形式
只有根据现有台面尺寸
参照同时期相关楼阁的资料
进行推测复原
楼阁搭建示意
经过推测
上部可能建有西阔五间
下带辅阶周箍的二层楼阁
楼阁建筑具有同时期
南北朝建筑风格
斗拱采用五铺
作斗拱补间用蜀柱
楼阁猜想
屋面为庑殿顶形式
灰陶筒板瓦屋面
脊为简单的叠瓦脊
二层设平座结构可凭栏眺望
角楼复原猜想
角楼复原及遗址对比
?永安台
另外一处仍有迹可循的
重要建筑为永安台
据记载
永安宫是大夏统万城的主要宫殿
现在保存于西城南城墙内
略偏东部位的夯土台
被认为是永安宫中的永安台建筑
永安台遗址
永安台在西城的位置
永安台现存为一处
平面呈矩形的夯土高台
夯土台上规律分布有
各类柱洞、梁孔、椽眼等遗迹
柱洞、梁孔、椽眼位置
根据分析
该建筑为以夯土台为结构主体
周边和台子上部搭建
木结构廊坊的高台建筑
永安宫搭建示意
推测一层为南北五间
东西三间带围廊的木构楼阁
从夯土台的梁孔布置位置推测
该高台建筑应为三层
上部屋面为灰陶瓦屋面
秦汉时期盛行的高台建筑
此为其重要保存的证据
永安宫复原猜想
高台建筑并不是筑高台
并在其上立建筑
而是夯土台与木构房屋
浑然一体而形成的高大建筑
从底层设阶梯可登临上层楼阁
登楼阁可俯视周围
并可看到城外情况
永安宫登阁方式
?西门瓮城遗址
据统万城赋记载
东门招魏门南门朝宋门
西门服梁门北门平朔门
目前发掘的西门服梁门为瓮城形制
即主城门外再建一小城
因其小或有瓮中捉鳖之意
故名瓮城
西城城门位置
西门瓮城遗址
瓮城内已由考古清理完毕
可见当年城内地面
瓮城外并未全面发掘
现尚被风沙掩埋
外观尚不十分清楚
西门瓮城遗址
城门的做法为在砌筑夯土墙时
预留城门门道的宽度
等城墙夯筑完毕
再在门道位置建造木结构城门和城楼
西门城门和城楼
门道两侧为排叉柱结构
柱子结构上架梁柱支撑上部建筑
主门道北侧可见排叉柱
柱坑9个(推测应为11组)
排叉柱及位置
从西侧情况推测
排叉柱并未与城墙对齐
而是往东收进4.6米左右
由于城楼结构只能坐落在
排叉柱的结构上
城墙平面应为西向凹字形平面
西向凹字形平面
城墙在城门两侧的宽度
要宽于西侧的城墙
但由于残损较严重而迹象不清
推测应该是位于门道东侧的
南北上城马道
上城马道
城门上北侧城楼为
二层木结构的楼阁建筑
面阔五间进深两间
骑跨在门道上部
城楼结构
除城墙较宽外
瓮城其余南北和西墙均较窄
无建筑痕迹
应仅供行走巡查之用
瓮城南北西墙巡查路线
瓮城在南墙靠近西城墙处开有掖门
由于泥沙淤积
西门尚未完整揭露
但通过研究可以得到
西门瓮城的基本格局和推测的形象
瓮城西城墙掖门
在统万城遗址博物馆内
还有与此研究相配套的全景沙盘
以及比例为1:10的实物模型三座
以便人们对统万城遗址
有更深入的了解
统万城遗址复原全景沙盘模型
统万城遗址博物馆
历史的灰尘被一点一点地拂去
我们通过现代数字复原技术
窥探了年前统万城的些许风采
随着VR/AR、元宇宙等技术的愈加发达
期待将来我们能呈现更精进的复原效果
也希望您来到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
近距离感受它的底蕴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