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12/29 19:27:00
在所有授课的老师中,黄石林老师的课程估计是最最最枯燥,但是又像是最有踏实感的一堂课,感觉脑子里足足被敲打进了几吨的泥土,满满的都是泥巴,让人印象深刻,因为他讲的都是夯土夯土夯土。在我们后来的在地考察中,国家传统村落——萝卜寨就是典型的羌族夯土建筑民居。课程的名字叫《传统砖石结构的基础》,有一半的内容都是在讲泥土和夯地,夯墙,因为泥土作为最常见的建筑材料,在中国的历史实在是太悠久了。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只能用文科生的方式跟你说说这堂课的有趣之处。对于一个文科生来说,听一节很枯燥的理论课,确实是很煎熬的,所幸的是,夯土里有故事,夯土里有画面。而我们熟知的万里长城、马王堆汉墓、秦始皇陵这些古建筑,他们的地基都是夯土。黄老师先给我们讲了灰土,讲了什么是人工持力层,灰土垫层,然后夯土的工具,感觉就像黄老师在带我们玩泥巴,然后教怎么夯土。一直以来,夯土,都是最具有民间基础的劳动,但是这里是名词,一种土,而且它的神奇之处,往往被我们忽略。它的真相是:夯土(Rammedearth)是一种建筑材料。表示一块泥土中的空隙经过夯的动作之后变得更结实。是土材质中较为结实的建材,在古代是城墙、宫室常用的建材,在中国,最早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的龙山文化中就掌握夯土的技术。当历史中的一切灰飞烟灭之后,唯有夯土这种材料是从土里来,回到土里去的,这才是真正环保的建筑材料。想想如此悠久的建筑技艺,在那时那地的环境下,如此简单的夯土却影响着后世子孙,那是多么平凡而伟大。比如灰土垫层,每一层叫“一步”,一步22.4cm,大式建筑一般2-3步,而紫禁城的一些宫殿的灰土垫层,甚至多达三十多步!22.4cm╳30!什么概念?!得敲六米多的土层。想想那些劳力,要反反复复地敲打这些垫层,而且在夯土的时候,还分大夯,小夯,把夯土工具高高抛起,打旋夯、“一式三旋”,或是“三回九旋”,甩法都不同,虽然都是苦力活,但绝对算得上是门夯土的花式技艺,特别有仪式感,画面感。夯土中还有一种特别的做法:童子夯、灌江米汁、油嘎嘎,泥嘎嘎、柏木桩。名字听起来是不是很有趣,充满了想象空间,值得一提的是油嘎嘎,所谓的油嘎嘎其实就是桐油,用生桐油抹过一层,可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同时增加夯土的硬度。以上这些,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更重要的,对于今天各种充满有害物质的建筑材料来说,前人所用的材料完全是纯天然的材质。在后面讲到的砖石结构中,在砌筑灰浆的时候,灰浆的制作是加入了人类食用的珍贵粮食——糯米的,糯米的使用可以增强灰浆的强度,所以有时候我们站在一座上百年的古建筑前,会有人告诉我们,这砌墙的浆是用米做的,你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呢。毕竟那时候的米是那么珍贵,却用来当作建筑材料使用,怎么想都觉得奢侈,但你更应该惊叹的是,是谁发现了这种天然的方法,发明了这么完美的配比,让我们至今能够住在用米浆砌的房子里,舒适生活,丝毫不见泥浆脱落的痕迹,完全媲美水泥浆,甚至更完美更环保。黄老师提醒我们,不要轻易去否定古人建筑的经受两三百年的基础建设。至于如何辨别夯石基础是否牢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仔细鉴别:1.周边的岩石变化、泥石流变化;2.木结构是否有变化,是否有拔椎、柱头变化等。对于古建筑,黄老师还给了我们四保存原则:原有风格的保存、原有材料的保存、原有工艺的保存、原有结构的保存。由于历史的悠久性及在民间的广泛使用,使得夯土技术成为一项重要的修复技巧,但是随着所谓的文明的发展,民间各地的夯土工具正在消失,夯土技艺也逐渐失传,但是在国际建筑界,夯土还是颇受欢迎,是不是可以说,夯土建筑是另一种形式的乡村复兴,而这样的复兴方式使得我们乡村的审美意识提升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我们后来的另一位授课老师——徐浪老师,更是致力于研究和试验现代夯土技艺,他自己就在邛窑遗址公园里,做了一幢“建筑/艺术创新实验室”的夯土建筑,纯朴与时尚一样也不少。黄石林老师给我们讲了古代夯土,徐浪老师又给我们讲了现代夯土,一老一少,一旧一新,在我这个文科生的眼里,似乎完成了对“大俗大雅”的完美阐述,泥土真是个妙不可言的好东西。最后,愿——散落在乡间各个角落里的那些残留的夯土墙,希望还能得到生命重新焕发的一天,用它们纯朴而倔强的身影,树起一座乡村和历史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