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宝之子:华西村坚持共同富裕
未来会有差别
吴仁宝的灵柩就停在其出生的地方,他的人生仿佛画了一个圆圈又回到了原点,但他在人世的85年却造就了一个人和一个村的历史。
华西村*委副书记孙海燕说,中国树立过很多农村建设的典型,但是像华西村这样能屹立50多年的,屈指可数。
作为华西村“灵*”的吴仁宝离世,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华西村是否会受到影响,未来的发展又将如何?
吴仁宝离世前曾嘱咐华西村现*委书记、儿子吴协恩,要他努力建设大华西,将华西村建成百年村。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华西村能否将自己的奇迹再延续五十年?
昨天下午,吴协恩告诉早报,过去50年华西村已打好了基础,未来将传承吴仁宝的精神,坚持华西村的已有模式,“华西百年村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吴协恩还透露,虽然有家人询问,但吴仁宝对于家庭却没有做一句交代。
吴仁宝的孙媳妇小吕红着眼圈说,看新闻联播是吴仁宝每天的习惯,但18日这天他却在新闻联播要开始前2分钟走了。
“老书记说过”
昨天,在吴仁宝卧室前的一个房间里,搭建起了灵堂,这个房间所在位置正是他曾经出生的地方。吴仁宝的遗体上盖着一面*旗,家属围坐四周,有音箱循环播放哭泣声。
房间外的长廊里,排着数百米长的悼念队伍,依次进入灵堂,鞠躬并环绕遗体一周瞻仰。由于人太多,后来不得不简化悼念仪式,并且三人一组同步进行。
与悼念者队伍一样长的是花圈,吴仁宝家外四周及数百米长的长廊两端,密密麻麻都摆满了人们送来的花圈。
华西三村村民刘松也过来悼念。他所在的华西三村2001年并入华西村,华西村迄今已将周边20个村纳入华西共同发展,实行“一分五统”的管理方式,由原来面积仅0.96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000人的“小华西”扩张到了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的“大华西”。
刘松称,并村后人们都进厂工作,现在收入比以前高,大部分家庭住进了别墅,“三村70%是别墅,15%是公寓,还有15%没有搬迁”。他对吴仁宝颇为感激和佩服,称吴一生辛苦,从土地改革到现在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今天一定要过来表达下心情,以后见不到了。”
“一分五统”之后,大华西村虽然也凸显出一些矛盾,但不少村民依旧认为华西村能够从贫困村变成如今这个模样,离不开老书记的努力,“老书记是个值得尊敬的人”。
吴仁宝的印记已深深烙入华西村人心中,无论是村干部还是普通村民,总是习惯说“老书记说过……”
吴仁宝逝世后,早报到华西村采访,宣传部门首先便提供了一套《吴仁宝箴言》、《吴仁宝文集》等资料。
十年退而不休
2003年,担任*委书记逾四十载的吴仁宝宣布退休,其四子吴协恩经选举接任了华西村*委书记一职。
实际上,吴仁宝并没有全退。在他退休这年,在华西村原有的三套领导班子村*委、江苏华西集团公司和村民委员会基础上,成立了第四套班子——总办,吴仁宝任总办主任。
时任华西村*委副书记孙云丰曾表示:总办是由*委任命、委托的,*委的措施、设想到下面落实的时候,由总办去监督。落实得好,不干预,落实得不好,总办就有权去干预。
对于总办的功能,孙海燕形容是类似于顾问和总监督,“什么他都管,他这种个性,没有总办也都会管。”
吴仁宝退休后的另一主要工作是,在华西村民族宫会堂,免费为游人作报告,并满足大家的合影愿望。这几乎成了华西村最热的旅游“景点”。
华西村村民朱玉良说,因为身体不好,吴仁宝临终前一个月才不再去民族宫,之前即使不演讲,也要转过去看看。
吴仁宝过世后,这个活动将怎样继续,孙海燕说,虽然报告大部分是由吴仁宝作,但之前偶尔也有其他几个干部代替报告过,他本人就曾代讲过。
但没人能真正替代吴仁宝,“大家希望他到场,哪怕说一个‘谢谢’,下面也会掌声雷动。”孙海燕说。
除了实际参与监督及干预工作,吴仁宝之于华西村的最大功能,还是其名片效应和精神支撑。
吴协恩形容吴仁宝是华西村的灵*,是华西村最大的一笔财富,孙海燕则称吴仁宝是“华西教父”,意识到这个词可能有些不妥,她补充道,“这个词完全可以是中性的嘛”。
“现在是制度管人”
精神支撑吴仁宝走了,华西村未来的发展是否会受到影响?
吴协恩告诉早报,老书记是华西村的灵*,走了肯定会有影响,但这就要靠发扬和传承老书记的精神来弥补,“把老书记一辈子的优良传统继续下去”。吴仁宝走之前提出要把华西建设成百年村,过去50年华西村已经打好了基础,只要团结华西村的班子成员,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华西百年村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孙海燕也表示,老书记走了,
“情感依靠方面肯定有影响”,但华西村如今有完善的制度、健全的班子,因此村发展不会因老书记走了而受影响,“现在是制度管人,不是人管制度”。
早报询问多位村民,回答也颇相似,均称华西村还有接班人,以后跟着新班子走。村民费啸林就说不担心,“有新书记,相信他,能力不输老书记。
”
孙海燕又再次提起吴协恩当选的事。他说吴协恩当选村*委书记,吴仁宝儿子的身份是原因之一,但最重要的是因为他此前办企业办出了效益,“老书记就曾说,吴协恩也是‘买官’,是靠经营企业能够赚取效益的这份能力来‘买官’。”
如何比较吴仁宝与吴协恩,孙海燕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但两人有区别,只是现在要评判未到时候。
在被要求自我评价得失时,吴协恩说,在转型上学习了老书记的一点本事,但他没正面回答“失”,只说老书记走了,“我也失去了精神支柱,精神依靠。”
“有差距才能调动积极性”
吴协恩表示,父亲去世时留下遗言,叮嘱他继续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设大华西,实现华西百年村的梦想。“无论什么时候,华西村都将在*的领导下,走共同富裕之路。华西村走这条路的决心不会动摇。”
对于华西村的模式问题,吴协恩则表示华西村过去的机制是成功的,因此肯定要继续。但他也强调华西村坚持的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主义,不是一样富裕,因此未来肯定会有差别,
“有差距,才能调动积极性,只是不会拉得太大,拉开档不脱开档”。
对于未来规划,孙海燕表示,华西村要建成华西城,实现“城市化”,用吴仁宝的话说,“就是要让城里人到华西村来花钱,这个就叫城市化;要让国际上的人到华西来花钱,这个就叫国际化。”
孙海燕说,老书记虽然去世了,但华西村已有了独特精神,未来也能继续保持下去。“学华西,不是说一定要建大楼、买飞机、建别墅,而是要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地走自己的道路,这也是老书记留下的求实精神。”
若无吴仁宝式大智,华西村十年后或面临大挑战
对话
早报
鲁勋
东方早报:吴仁宝老书记的去世再次引起了外界对华西村模式的讨论,您曾多次赴华西村及苏南村镇调研,您怎么看待华西村模式?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叶克林:华西村是中国特殊体制发展变革中发展起来的特殊产物,在世界范围内都不太好比较。我们现在看问题,不能做简单表面的评价,要考虑到从过去比较“左”的“一大二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再到“泛*治化”的影响。
很显然,华西村的发展路径是在过去50多年来非常复杂非常独特的体制环境下摸索出来的独特道路,它的优点和不足都是体制环境的折射。
在这么一个体制环境下,华西村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一些看起来悖论性的矛盾结合体,但是华西村模式的优缺点、长弱项恰恰可以折射出体制环境。
东方早报:您觉得华西村发展至今有什么值得反思的地方?今后会面临什么挑战?
叶克林:不可否认的是,华西村是吴仁宝带领一批非常贫困的农民率先走向富裕的道路,是苏南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么一个土地上搞非农经济,从经济的合理性,包括标准化、集聚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确实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在建设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环保等方面有一些问题。但这背后有历史环境,之前是农民没法进城,只能在自己这块土地上发展。华西村不是炫富或是铺摊子,而是农民富裕了之后,有一个简单的逻辑——“我要改善生活条件”。
所以目前来看,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来解决面临的这个问题,如果公权力介入过强的话会伤害到农民,不能过于冒进。
东方早报:就吴仁宝本人而言,您怎么去评价他这一生?他对于华西村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叶克林:华西村实际上是吴仁宝实践的产物,是将吴仁宝人格化。
吴仁宝其实代表了东方农民的聪慧与灵性。华西村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步,与他这个掌舵人在关键问题上的处理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吴仁宝就没有今天的华西村。
我们现在不能讨论绝对的对与错,吴仁宝能在复杂多变的*策环境和不断发展完善的体制环境下,让华西村得以生存和发展,坚持走下来,这一点很不容易。如果吴仁宝不懂得规避风险,那么华西村很有可能走不到今天。
就历史功绩而言,吴仁宝确实带领了一定范围内的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东方早报:您觉得吴仁宝老书记的去世,会对华西村未来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叶克林:华西村的发展有点像家族集团与地方经济混合的模式,之前的发展与掌舵人的功力分不开。华西集团现在是民营企业百强之一,毕竟在财富总量和管理结构上已经打下基础,我觉得5-8年内,华西村的发展不会有颠覆性的变数。
现在毕竟是一个开放性经济的时代,必然会受到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影响。华西村未来的发展要看新的管理层的掌舵能力,如果没有像吴仁宝这样的大智去适应体制环境的发展变化,那么在十年之后也许会受到很大的挑战。在发展到高台阶之后,更加需要这种能力去化解压力,否则一个大企业垮起来也会很快。一切都很难说。(原标题:“华西村坚持的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主义,未来肯定有差别”)